中學生叛逆心理的調查
【摘要】本文結合班里兩起典型的學生叛逆現象,通過調查研究的方法,對全年級1034名學生的叛逆心理進行問卷調查和SPSS12.0數據處理、百分比數據處理,通過對有關數據的分析,旨在找到引起學生叛逆的原因,尤其是學生叛逆與家庭教育的關系,并尋找到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叛逆期的對策。
【關鍵詞】高一學生 調查 叛逆心理 對策
第一次家長會上我班有兩位家長給我反映了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家長則反映他的小孩(學生甲)自小學五年級開始就不再和父親講話,至今已有4年多時間,在他的材料里把父親比做“日本鬼子”,初中期間,雖經班主任出面協調,但未收到任何效果;另一位家長反映他的小孩(學生乙)自初二開始就不和父親講話,至今也有近兩年時間。后來又有家長陸續反映小孩在家學習期間,房門緊閉,不準父母進入,在家也很少與父母交流,父母對小孩的學習情況基本不清楚。對于這些情況,我也嘗試進行干預,不斷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但明顯地感覺到收效甚微。這引起了我的注意,感覺高中學生的叛逆還不是個別現象,于是蒙生了調查研究的念頭。
三、高中學生產生叛逆的原因
叛逆心理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高中學生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和“斷乳期”,身心發展不平衡,心理發展的相對緩慢使他們仍處于半成熟狀態,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賴之間的矛盾、心理閉鎖性與開放性之間的矛盾交織在一起,因而出現叛逆現象。在調查中,有55.03%學生認為叛逆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也有36.8%的學生認為是“不成熟的表現”,因此,叛逆心理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正常心理狀態,是高中學生的一個突出的心理特點。不過,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如果不及時加以矯正,發展下去對學生的成長非常不利,并有可能成為學校管理的重大安全隱患。
就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導致學生產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根據學生調查表的選擇題統計數據,有高達52.81%的學生認為“中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恰當家庭教育”;有高達16.1%的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后,家長的態度” 是“打罵”或“責備、諷刺、挖苦”;有高達62.59%的學生認為“做錯事后,最反感的事情” 是“被家長挖苦、諷刺”。根據家長調查表的選擇題統計數據,有8.63%的家長在“小孩犯錯時(如偷看課外書、沉迷于游戲、成績不理想等)”時采取挖苦諷刺、打罵、體罰或遷就的方式;在問及家長與小孩的關系時,只有67.45%的認為是“親近的家長加朋友關系”,還有27.7%的認為僅僅是“親近的父(母)子關系”,更有4.86%的認為“等同于仇人一樣”;當問及“平時與小孩的交流方式”時,“正式找他(她)談話”占16.55%,“批評”占3.96%。結合判斷題的SPSS12.0數據處理結果,學生產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法。
2、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是導致學生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調查表明:也有13.93%的學生認為“中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恰當的學習教育”,有7.84%的學生認為“做錯事后,最反感的事情” 是“被老師批評”。學校教育及教育環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發展,若采用粗暴簡單的教育方式,學生原有的心理障礙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火上澆油,還會產生新的心理障礙。存在叛逆心理的學生,成績要么直線下降,要么起伏不定。
3、大眾媒體不恰當的渲染是導致學生產生叛逆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
調查發現,有6.19%的學生認為“中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恰當的媒體渲染”,這比例雖然不高,但有高達53.52%的學生 “喜歡電視、卡通片中描寫的‘叛逆英雄’”,大眾媒體的影響可見一斑。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選擇、制作上因著力大眾,而忽視對青少年學生受眾群體的關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種現象及制作節目的連貫性,使本來用來警示人們和青少年學生的內容,而被青少年學生負面地接受了。由于大眾傳播還強調新奇性,有意識介紹一些國內外的一些時尚新奇文化現象如:“朋客”、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搖滾文化等,也影響并輻射著我國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態和反文化意識的形成。如目前熱播的一些韓國電影電視片及日本的一些動畫片,極力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個人英雄主義。
4、同輩群體不良因素的影響
本次調查,在設計“中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選項時,筆者有意識地安排一個“其他”選項,沒想到竟有高達27. 2%的學生選擇這一選項,仔細分析,除了生理因素等原因外,同輩群體的影響應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這是因為,在眾多同輩體中,青少年受同輩群體的依賴最明顯。他們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它們之間相互容易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相互轉化與感染。若同輩群體中出現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則對置身其中的一些學生心理也產生不良影響。如在青少年學生中出現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等,就使一些本來正常的學生在心理上被潛移默化了,再加上高一學生自身心理的不穩定和模仿性,又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