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素質,包括政治道德、文化技能、身心健康,缺少哪一方面都不是一個健康發展的人,但是,長期以來,關心中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飲食、身體、學業成績以及升學就業等問題上,忽略了與每個中學生發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問題。面對時下中學生心理問題日漸增多,為了培養合格的人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確是值得我們認真重視的一個課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社會競爭力增大,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中學生當中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比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其自身的學習和生活,更不用說全面健康發展,其表現為:既有沉重的學習壓力,又有升學或選擇就業失望,還有與老師、同學關系緊張,也有與父母不和的現象,由于不良的心理狀態,產生情緒緊張、自卑、憂郁,精力不集中,注意力分散,遇到挫折或心理沖突時往往不能解脫,自我認識失調等,從而導致抑郁癥、精神衰弱、失眠、記憶力減退、成績下降、恐怖癥等后果。由于中學生心理承受程度與他們面臨的學習任務,升學或就業的壓力和時代要求又很不相稱,這使他們常常產生行為上的不適應。面對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從教育的角度看,我們的教育任務之一即應注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說對以往過分注重智力素質、體力素質和思想素質教育進行補充和糾正。這是因為心理素質是其它素質的中介,它包括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質,沒有健康的心理,人是不可能充分發展的,也不能最大限度的為社會作出貢獻??梢?,心理素質不僅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還關系到人生的成敗。因此,心理素質是充分發揮和利用自己潛能創造人生、享受人生、提高生命價值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是提高教育教學效率,發揮心智潛能,提高智力發展水平,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掌握心理調整的知識、方法,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創造能力,控制消極情緒培養積極樂觀的情緒克服發展中的問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為達到上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如下:智力訓練,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國民生產總值等;培養能力,如自立能力、適應能力、操作能力、創造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學習心理,依據一定的心理學原理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學習心理指導;心理品質,對學生進行自信、自強、動機、興趣、性格等方面的培養,在幫助學生調節情緒、性格方面的障礙的同時,優化上述心理品質;人際關系:對學生進行善待他人、團結同學、熱愛集體等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針對學生中亟待強化的心理素質,采取強化訓練法加以訓練,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心理常識,形成健康的心態與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應設置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與之相符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各科教師要認真挖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質教育內容的因素,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和訓練,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把心理健康內容滲透到整個教育教學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使學生發揮才智、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培養良好品質,提高心理素質。學校、家庭社會應相互溝通,共同參與心理健康教育。還應讓中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調節方法,及時恰當地宣泄心理障礙的郁結。
總之,心理健康是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日益增多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全社會特別是學校和家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在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一切教育活動中,并且教會學生掌握心理調節技能,自行消除心理障礙。在一個和諧的內外統一合力的作用下,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