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分享如何調整考前情緒聽
一般人都喜歡到高考前夕談如何調整考前情緒,筆者以為這是不科學的,因為任何人的情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調整好的。常規情況下,調整水平高的需要一周左右,最好要一個月左右。于是,作為多年別考的我,更愿意早一點與大家分享情緒調整的狀元經。如果用好平時的每一次考試機會,用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與情緒,高考取勝那是必須的!
不妨試一下吧!
離高考還有3天,如何調整考前情緒?聽狀元分享他們的“高考經”
高考,就在3天后進行。焦慮、煩躁,怎么調整?只有3天,還要不要復習?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去年的兩位高考狀元,分享他們的“高考經”。
浙江省高考文科狀元,畢業于舟山中學
朱嫻靜:考前給自己寫了三封信,晚飯后和媽媽散步
眼下,朱嫻靜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大一學生。
時隔一年,回憶起高考前的那幾天,朱嫻靜仍顯興奮。那時,即便心理素質算好的她,也出現了情緒起伏。
考前,朱嫻靜給自己寫了三封信:一封是在考得不錯時打開,一封在考得平平時打開,另一封則在感覺不好時打開。原以為,她拆了第一封信,但她卻笑著坦言,“我看了最后一封。”
信中,她這樣安慰自己:“只是感覺考得不好,那也僅是個人的感覺,并不說明就真的不好。不要灰心,繼續加油。就算是考得不好,那也是試卷難。試卷難,大家都難呀。這時,關鍵就看誰調整得好。”這封信,給了考中的朱嫻靜,不少安慰。
那段時間里,朱嫻靜與父母的交流特別多,“如果心里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跟他們交流,他們會給你最大的支持。”每天晚飯后,她會和媽媽散步半小時。話題絕不涉及高考,“就聊些家常,開心的事。”
考前幾天看書,會出現真空的狀態。那時,朱嫻靜會“放縱自己”,吃零食、玩手機游戲,或者發會兒呆。不過時間,僅限于15分鐘。
當然,她也會有復習得煩躁的時候。那時,她會“狠心”地罵自己。
白天,朱嫻靜和幾個同學在學校一處僻靜地復習。這樣,便于跟老師交流問題。“這個時候,問的問題很重要,別怕難為情,丟分還不是自己損失呀。”
那在她看來,“這幾天,看書、立足基礎,特別重要。”
比如文綜,“根據考綱,在大腦里過一遍所有的知識點,以便查漏補缺。”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建議可以再去掌握生僻的知識點,也就是考綱中提及的作為”了解“的點。其實,這些會在高考中出現。”
比如語文,對于選擇題,可回顧以前做過的卷子,“總結易錯詞”。閱讀題,其實有答題的套路,比如中心思想題,“回顧一些術語,這些可都是給分點呢。”作文,朱嫻靜也有自己的心得,“好多作文題,適合用議論文形式,起承轉合特別重要。議論文的脈絡需清晰,善于用例子,并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她會翻看老師要求寫的作文。
比如數學,“做幾道大題,這是拉分點。”另外,再看公式。比如英語,這個階段專攻作文,“可以背四六級作文中一些好句型、高級詞匯。”但在使用時,卻有技巧,“用一兩句就可以,要不作文就顯得生硬。”
浙江省高考理科狀元,畢業于溫州中學
施朝(微博):暢想考完后的畢業旅行,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施朝現就讀北京大學。
施朝的話不多,特別簡潔。話語中,總帶著笑,即便回憶起高考。也許,高考對他來說,并不痛苦。雖然,他也會感到緊張。
為了給自己營造一個輕松的環境,他會“吃著東西復習”,他會“暢想考完后的畢業旅行,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他會“跟同學聊聊天”,他還會“邊散步邊看書”。
施朝是住校生,考前幾天他在學校,跟同學一起復習。比如理綜,“其實,讀了3年,基礎都該掌握了。我主要看些記憶性的概念,比如物理歷史類的點。”他還會,翻看試卷,“找做題的感覺”。比如數學,“我會總結答題的各種解題方法,特別是最后一題奇怪的方法,然后再去記憶。”
關于問的問題,施朝也認為,“十分重要,最后幾天在復習中,一旦發現不懂的,就問老師,哪怕是小細節。”就在頭一天考完后,施朝還追問了物理老師不少問題。
(合肥家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