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
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更新時間:2014-10-05 19:03:36點擊次數:1610次字號:T|T
家庭教育,必須走出單純說教的誤區,尤其要重視身教和境教。
我們是不反對說教的。教育孩子,“說”是一種重要方式。但是要想讓孩子接受說教,必須做到:
1、說得有理,要有針對性。道理正確,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符合孩子實際。
2、說得有力,要講究度。話語不能干巴巴、枯燥乏味,要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生動、形
象,有實際例證。批評孩子不要過火。有的家長一批評孩子來就越說越生氣。
3、說得精要,不啰嗦。重要的內容可以重復,但不能啰嗦。
4、說得適時。孩子的心理狀態不同,接受批評的態度也不同。一般來說,孩子心情不佳時,不利于認識自己的問題,大人的批評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不能盲目地有機會就說,應該選擇合適的時機。孩子最煩家長天天說,不分場合見面就說。
5、說得有新意。最忌諱車轱轆話來回說,老一套誰也不愛聽。說,應該有新的內容,新的信息,讓孩子有新鮮感。
這幾條要做到是不那么容易的,需要家長經過一番努力才行。如果一時做不到,家長應該適可而止,少說些,能不說就不說。許多家長少說也做不到,他總是相信自己多說的力量。殊不知天天進行說教的家長,絕不是高明的家長,也不會是高水平的家長。
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重點是“滲透性”,孩子是家庭的一員,與家長接觸時間最多,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種“滲透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教,二是境教。
身教就是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影響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家長在求知方面就應有積極的表現,如果你光要求孩子,自己不讀書,不看報,不學習新的知識、技術,孩子的學習勁頭兒就不足。我認識一位家長,她的孩子學習習慣不好,自從這位母親參加了成人中專的學習以后,每天晚上家里的氣氛就變了。媽媽的燈下苦讀精神感染了孩子,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總得催孩子了。有時媽媽睡得晚,孩子主動陪媽媽學習。這就是身教的力量。那么,要求孩子有好的生活習慣,家長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按時起居,整理床鋪,打掃房間,講究衛生。如果家長自己經常睡懶覺,東西亂扔亂放,床鋪不疊,缺乏衛生習慣,孩子就會照你的樣子去做。有一句俗語說得特別好:“孩子是家長的影子。”還有人說得更直接:“孩子是家長的‘再版’。”盡管這種話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也說對了一大半。有了身教的基礎,再加上有理、有力、有節的說教,孩子就會更服從家長的教育了。
境教,就是以良好的家庭環境給孩子積極的教育影響。什么樣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對孩子的教育呢?一是家庭的精神環境。家庭人際關系和諧,心理氣氛融洽。這包括夫妻之間的關系,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系,親友之間的關系。夫妻關系是主導,影響其他關系。協調家庭關系的基本因素是家庭美德建設。一家人之間的愛心、尊重、互助、互諒、同樂、同苦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主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該付出的,一定要付出,不能自我中心,私欲至上。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孩子身心舒暢,情緒穩定,易于培養健康的人格,學習也會踏實努力。如果家庭矛盾尖銳,夫妻反目,長幼無序,孩子就處在一個惡劣環境中,很難健康成長。二是家庭的物質環境。這主要是指家庭物質生活平實節儉,既保證基本的或較好的生活條件,但也不奢華浪費。居住、飲食、行路、穿著,最好全家人都保持一種平常心。即使家庭富裕,也不可超量消費,高檔攀比,更不能走進享樂主義的誤區。有一篇題為《再富也要苦孩子》的文章被數家報刊轉載。我認為,不光是苦孩子,大人也應保持吃苦耐勞的精神,從一定意義上說,境教也是身教。
家庭教育,必須走出單純說教的誤區,尤其要重視身教和境教。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是教育孩子成功的基礎條件。
我們是不反對說教的。教育孩子,“說”是一種重要方式。但是要想讓孩子接受說教,必須做到:
1、說得有理,要有針對性。道理正確,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符合孩子實際。
2、說得有力,要講究度。話語不能干巴巴、枯燥乏味,要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生動、形
象,有實際例證。批評孩子不要過火。有的家長一批評孩子來就越說越生氣。
3、說得精要,不啰嗦。重要的內容可以重復,但不能啰嗦。
4、說得適時。孩子的心理狀態不同,接受批評的態度也不同。一般來說,孩子心情不佳時,不利于認識自己的問題,大人的批評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不能盲目地有機會就說,應該選擇合適的時機。孩子最煩家長天天說,不分場合見面就說。
5、說得有新意。最忌諱車轱轆話來回說,老一套誰也不愛聽。說,應該有新的內容,新的信息,讓孩子有新鮮感。
這幾條要做到是不那么容易的,需要家長經過一番努力才行。如果一時做不到,家長應該適可而止,少說些,能不說就不說。許多家長少說也做不到,他總是相信自己多說的力量。殊不知天天進行說教的家長,絕不是高明的家長,也不會是高水平的家長。
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重點是“滲透性”,孩子是家庭的一員,與家長接觸時間最多,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種“滲透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教,二是境教。
身教就是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影響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家長在求知方面就應有積極的表現,如果你光要求孩子,自己不讀書,不看報,不學習新的知識、技術,孩子的學習勁頭兒就不足。我認識一位家長,她的孩子學習習慣不好,自從這位母親參加了成人中專的學習以后,每天晚上家里的氣氛就變了。媽媽的燈下苦讀精神感染了孩子,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總得催孩子了。有時媽媽睡得晚,孩子主動陪媽媽學習。這就是身教的力量。那么,要求孩子有好的生活習慣,家長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按時起居,整理床鋪,打掃房間,講究衛生。如果家長自己經常睡懶覺,東西亂扔亂放,床鋪不疊,缺乏衛生習慣,孩子就會照你的樣子去做。有一句俗語說得特別好:“孩子是家長的影子。”還有人說得更直接:“孩子是家長的‘再版’。”盡管這種話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也說對了一大半。有了身教的基礎,再加上有理、有力、有節的說教,孩子就會更服從家長的教育了。
境教,就是以良好的家庭環境給孩子積極的教育影響。什么樣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對孩子的教育呢?一是家庭的精神環境。家庭人際關系和諧,心理氣氛融洽。這包括夫妻之間的關系,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系,親友之間的關系。夫妻關系是主導,影響其他關系。協調家庭關系的基本因素是家庭美德建設。一家人之間的愛心、尊重、互助、互諒、同樂、同苦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主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該付出的,一定要付出,不能自我中心,私欲至上。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孩子身心舒暢,情緒穩定,易于培養健康的人格,學習也會踏實努力。如果家庭矛盾尖銳,夫妻反目,長幼無序,孩子就處在一個惡劣環境中,很難健康成長。二是家庭的物質環境。這主要是指家庭物質生活平實節儉,既保證基本的或較好的生活條件,但也不奢華浪費。居住、飲食、行路、穿著,最好全家人都保持一種平常心。即使家庭富裕,也不可超量消費,高檔攀比,更不能走進享樂主義的誤區。有一篇題為《再富也要苦孩子》的文章被數家報刊轉載。我認為,不光是苦孩子,大人也應保持吃苦耐勞的精神,從一定意義上說,境教也是身教。
家庭教育,必須走出單純說教的誤區,尤其要重視身教和境教。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是教育孩子成功的基礎條件。
(編輯:hefei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