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美文欣賞(1-5)
這是從400位優秀教師博大深遠的心靈深處飛濺出來的600余朵浪花。這400位優秀教師的心靈深處會聚著智慧,濃縮著文采,這600余朵浪花薈萃著璀璨,聚集著晶瑩。一個水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一朵浪花可以蘊涵大海的浩瀚。而這一則則教育小語的背后則是變幻無窮的教育大世界。
聆聽精粹小語,體味教育情結,反思教育行為,激發教育靈感,引發嶄新思維,生發教育智慧,提升教育質量,提高寫作水平。
這些教育精妙小語出自400位優秀教師的筆端,更是成千上萬教育工作者的心聲。每則小語都是教育思想者、改革者、實踐者智慧思考的結晶,是作者深思熟慮的真知灼見,是作者切身體驗的至深感悟,是作者殫精竭慮的思想火花。閱讀這些小主事給我們以智慧,讓我們去反思,促我們去改變。每則小語都值得細細品反復琢磨。
教育智慧(1)
1 敬畏感和幸福感
要加強對中小學生敬畏感和幸福感的培養。培養孩子的敬畏感,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也就是要培養孩子對生命價值的認識,對自然的親近,對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如果青少年沒有這種敬畏之情的話,就很可能成為一個無法無天的人,一個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沒有約束的人,一個缺少憧憬與精神追求的人。
在中小學階段,應該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稱贊是幸福,不斷超越自我是幸福,克服困難實現了目標同樣是幸福。
(摘自2003/11/17《德育報》3版 朱小曼的觀點)
2 教師的終身學習
要讓學習支撐我們每個教育者的生命,必須首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教師是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創造者,連接著文明進步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更應該與時俱進,不斷以新的知識充實自己,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作為國家教育功能的具體實施者,教師學習不僅是為了民族的復興與進步,更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為只有不斷學習,教師才能準確把握現代社會的人才觀,才能準確把握當代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才能準確把握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差異和發展差異,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也才能使每個學生游擊、和諧地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終身學習不僅使教師提高自己生活質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師晚年幸福、完美人生的重要保證。
(摘自2003/11/6《中國教育報》(8)管錫基)
3大師的寂寞
“寂寞”是成為大師的必要條件。當大師們選擇他們的研究方向時,所面對的往往是冷門、難題、困惑甚至危險。他們在進入研究的狀態時,表現出的往往是廢寢忘食,不顧安危,甚至是與世隔絕的。—他們比任何人都知道“寂寞”的必要,比任何人都了解“寂寞”的力量 。 ......
中國古人說:“自古圣賢皆寂寞。”圣賢也就是大師。大師之為大,不一定經歷了大的災難,承擔了大的不幸,但一定是沉浸在大的寂寞之中,忘我地投入工作—工作是他們的生命本身,而不是養家糊口的手段。寂寞是他們工作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忍受不了的痛苦。歷史的辯證法就是追逐時髦、尋求熱鬧的歸于沉寂;甘于寂寞、樂于寂寞的永垂不朽。大師們帶來了熱鬧,但他們所固有的,還應該是寂寞。當大師們熱衷于名利時,他們就墮落了,他們就終結了。“不朽”太難了,因為“寂寞”太難了。大多數人善于熱鬧,而不善于寂寞,這就是大師和公眾的區別。然而。少些急功近利,少些欺世盜名,少些拔苗助長,少些弄虛作假,總不算是過分的要求吧。......
(摘自2202年9月9日《今晚報》夕惕之文《公眾的熱鬧和大師的寂寞》)
4 當今教育的弊端
看一看時下的學生生活,機械和單調、平庸和乏味。他們在題海里掙扎,在作業山上爬坡;他們的個性和獨特性受到壓抑和忽視。試想,時下的學生有多少時間與莎士比亞、普希金、雨果展開心與心的對話;有多少時間與貝多芬、德彪西、柴科夫斯基展開情與情的交流;有多少時間與黑格爾、馬克思展開思想與思想的晤對;有多少時間沉醉于梵高、達·芬奇的色彩與線條之中,從而受到心靈的震撼。他們的生活中沒有了詩歌、音樂、繪畫和哲學,他們沒有了精神的放牧。可以這樣說,教育一旦喪失人生的幸福,就可能進一步損害人的理智和創造的活性,甚至可能會因為人性中情感的弱化而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
(摘自2003/5/28《教育文摘周報》6 陳明華、秦志強)
5 教育孕育夢想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就是一個讓學生孕育夢想,追尋夢想,實現夢想的過程。如果學生還沒有夢,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將希望和愛灑向他的心田,沒能催生夢的幼芽,讓他們長出屬于自己的七彩的夢。孩子一旦有了夢,就讓他們的心靈自由飛翔吧。呵護寶貴的熱情,珍視稚嫩的創造,放飛翱翔的膽量,分享成長的愉悅......這一切我們責無旁貸。
(摘自2003年第11期《班主任之友》陳大明《多夢的季節》)
(合肥家教網)